晏殊(991年—1055年),字同叔,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人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學家。晏殊自幼聰慧,十四歲以神童入試,賜同進士出身,被任命為秘書正字。天禧二年(1018年)被選為升王府僚,后遷太子舍人。
晏殊(991年—1055年 ),字同叔,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人 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學家。
晏殊自幼聰慧,十四歲以神童入試,賜同進士出身,被任命為秘書正字。天禧二年(1018年)被選為升王府僚,后遷太子舍人。歷任知制誥、翰林學士,因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。宋仁宗即位后,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,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《易》,一度升至樞密副使,后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。在地方大興學校,培育人才。仁宗親政后,他更受寵遇,最終官拜集賢殿大學士、同平章事兼樞密使,成為宰相。晚年出知陳州、許州、永興軍等地,獲封臨淄公。至和二年(1055年),晏殊在開封病逝,享年六十五歲。獲贈司空兼侍中,謚號“元獻”。
晏殊以詞著于文壇,尤擅小令,風格含蓄婉麗,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“大晏”和“小晏”,又與歐陽修并稱“晏歐”。后世尊其為“北宋倚聲家初祖” ;亦工詩善文,其文章又能“為天下所宗”。存世作品有《珠玉詞》《晏元獻遺文》《類要》殘本。
1.《破陣子·燕子來時新社》
燕子來時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
池上碧苔三四點,葉底黃鸝一兩聲。
日長飛絮輕。
巧笑東鄰女伴,采桑徑里逢迎。
疑怪昨宵春夢好,元是今朝斗草贏。
笑從雙臉生。
此詞上片描繪出春天里流動明媚的美:新社日燕子飛動,清明前梨花飄落,青苔點綴池塘,黃鸝的鳴聲從樹間傳出,飛絮輕舞,春日漸長。下片寫了少女們采桑斗草的樂事,用白描的手法,寫出少女的歡欣和快樂,形象鮮明生動,充滿著青春的活力。詞中刻畫了一群少女走出深閨,沐浴在大自然中的歡樂情態,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她們天真活潑的性格,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。全詞純用白描,筆調活潑,風格樸實,清新流暢,形象生動,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。
清代陳廷焯《閑情集》卷一:風神婉約。
2.《浣溪沙·一曲新詞酒一杯》
一曲新詞酒一杯,去年天氣舊亭臺。
夕陽西下幾時回?
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。
小園香徑獨徘徊。
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,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,悼惜殘春,感傷年華的飛逝,又暗寓懷人之意。詞之上片綰合今昔,疊印時空,重在思昔;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,重在傷今。全詞語言圓轉流利,通俗曉暢,清麗自然,意蘊深沉,啟人神智,耐人尋味。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,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。其中“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”兩句歷來為人稱道。
明·楊慎《詞品》卷五:“無可奈何”二語工麗,天然奇偶。
3.《蝶戀花·檻菊愁煙蘭泣露》
檻菊愁煙蘭泣露,羅幕輕寒,燕子雙飛去。
明月不諳離恨苦,斜光到曉穿朱戶。
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。
欲寄彩箋兼尺素,山長水闊知何處?
此詞寫深秋懷人,是宋詞的名篇之一,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。上片描寫苑中景物,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,注入主人公的感情,點出離恨;下片承離恨而來,通過高樓獨望生動地表現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,蘊含著愁苦之情。全詞情致深婉而又寥闊高遠,深婉中見含蓄,廣遠中有蘊涵,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。
王國維:《詩·蒹葭》一篇,最得風人深致?!白蛞刮黠L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,意頗近之,但一灑落,一悲壯爾。 (《人間詞話》)
4.《踏莎行·小徑紅稀》
小徑紅稀,芳郊綠遍,高臺樹色陰陰見。
春風不解禁楊花,蒙蒙亂撲行人面。
翠葉藏鶯,朱簾隔燕,爐香靜逐游絲轉。
一場愁夢酒醒時,斜陽卻照深深院。
此詞寫暮春閑愁,上闋寫郊外暮春景色,蘊含淡淡的閑愁,將大自然春之氣息表現的淋漓盡致,下闋寫身邊的春景,進一步對愁怨作鋪墊,表達了詞人面對時光匆匆逝去的無奈和哀傷。全詞以寫景為主,以意象的清晰、主旨的朦朧而顯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。
唐圭璋《唐宋詞簡釋》:此首通體寫景,但于景中見情。上片寫出游時郊外之景,下片寫歸來后院落之景。心緒不寧,故出入都無興致。
5.《踏莎行·祖席離歌》
祖席離歌,長亭別宴,香塵已隔猶回面。
居人匹馬映林嘶,行人去棹依波轉。
畫閣魂銷,高樓目斷,斜陽只送平波遠。
無窮無盡是離愁,天涯地角尋思遍。

此詞詠別情。上片寫餞行的情景,開始寫送別場面,然后分別從居者、行者兩方面寫離情,一方面表現居者依依難舍,另一方面敘寫行人不忍離去;下片單從居者方面寫對行者的思念,因行者從水路乘船走,所以仍緊扣水波寫。全詞融情于景,情境如畫,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別圖,語言含蓄婉轉、平易而意旨深曲。
唐圭璋在《唐宋詞簡釋》中稱贊這首詞:“足抵一篇《別賦》?!?/p>
6.《撼庭秋·別來音信千里》
別來音信千里,恨此情難寄。
碧紗秋月,梧桐夜雨,幾回無寐。
樓高目斷,天遙云黯,只堪憔悴。
念蘭堂紅燭,心長焰短,向人垂淚。
《撼庭秋·別來音信千里》是北宋詞人晏殊創作的一首詞。此詞寫與情人別后的千里相隔,難以排遣、無所寄托的思念之情。上片寫秋天的深夜,月映紗廚,雨打梧桐,使人想起遠在千里外的丈夫,音信全無,因而悵極愁生,幾回無寐。下片寫愁人登樓遠望,唯見遙遠的天邊陰云暗淡,甚至連聊慰離愁的歸鴻也沒有,因此更為惆悵。這首詞妙于淡雅閑適之外,透出一股深厚蒼涼,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。移情于物,亦物亦人,更為婉曲,感人至深,是大晏詞的佳作。
7.《踏莎行·細草愁煙》
細草愁煙,幽花怯露,憑欄總是消魂處。
日高深院靜無人,時時海燕雙飛去。
帶緩羅衣,香殘蕙炷,天長不禁迢迢路。
垂揚只解惹春風,何曾系得行人??!
詞的上片寫的是室外之景,下片寫的是室內之景,全詞通過寫景抒寫離愁、思念和慨嘆,充滿了凄涼悲傷的感情色彩。此詞以凄婉溫潤的筆調、抒發傷春情懷的同時,流露出對時光年華流逝的深切慨嘆和惋惜,深微幽隱。
李調元說:“晏殊《踏莎行·細草愁煙》極流麗,而以翻用成語見長。如垂楊只解惹春風,何曾系得行人???又東風不解禁楊花,蒙蒙亂撲行人面等句是也。反復用之,各盡其致?!边@段話,恰切地點出了此詞的藝術特色所在,全詞通過寫景抒寫離愁、思念和慨嘆,充滿了凄涼悲傷的感情色彩?!?/p>
8.《清平樂·金風細細》
金風細細,葉葉梧桐墜。
綠酒初嘗人易醉,一枕小窗濃睡。
紫薇朱槿花殘,斜陽卻照闌干。
雙燕欲歸時節,銀屏昨夜微寒。
作者以精細的筆觸,描寫細細的秋風、衰殘的紫薇、木槿、斜陽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,通過主人公精致的小軒窗下目睹雙燕歸去、感到銀屏微寒這一情景,營造了一種冷清索寞的意境,抒發了詞人淡淡的憂傷。這首詞的特點是風調閑雅,氣象華貴,二者本有些矛盾,但詞人卻把它統一起來,形成表現自己個性的特殊風格。
唐圭璋《唐宋詞簡釋》:此首以景緯情,妙在不著意為之,而自然溫婉。
9.《清平樂·紅箋小字》
紅箋小字,說盡平生意。
鴻雁在云魚在水,惆悵此情難寄。
斜陽獨倚西樓,遙山恰對簾鉤。
人面不知何處,綠波依舊東流。
詞的上片寫主人公以書信細訴衷腸,而無處可寄;下片敘倚樓遠望,只見青山綠波,不見所思之人。此詞用語雅致,語意懇摯,抒情婉曲細膩。詞中運用了一些傳統文化意象和相關典故,深情含蓄,音韻悠長。
清·陳廷焯:低回婉曲。(《詞則·閑情集》)
10.《浣溪沙·玉碗冰寒滴露華》
玉碗冰寒滴露華,粉融香雪透輕紗。
晚來妝面勝荷花。
鬢亸欲迎眉際月,酒紅初上臉邊霞。
一場春夢日西斜。
這首詞詠寫的是一位夏日閨閣美人。上片概寫美人夏日裝扮,下片特寫美人容貌,層次較為清晰,頗有一種靜態美,儼然是一幅夏日仕女圖。全詞婉轉有致,猶如一幅別具韻味、濃墨重彩的油畫。
11.《訴衷情·芙蓉金菊斗馨香》
芙蓉金菊斗馨香,天氣欲重陽。
遠村秋色如畫,紅樹間疏黃。
流水淡,碧天長,路茫茫。
憑高目斷,鴻雁來時,無限思量。
這首詞描寫秋日的景色。上片從近景寫到遠景用芙蓉、金菊、紅樹勾畫出一幅絢麗的金秋圖畫。下下片用流水、碧天、鴻雁描繪深秋的淡雅高闊,并融情入景,點染出詞人對遠方家鄉的思念和仕途上的期待。這首詞寫景淡而有味,富于畫意;語言溫潤端麗,秀潔清新;意境高遠淡雅、陶然曠達。
12.《浣溪沙·一向年光有限身》
一向年光有限身,等閑離別易銷魂,
酒筵歌席莫辭頻。
滿目山河空念遠,落花風雨更傷春,
不如憐取眼前人。

這首詞感嘆人生短促、離別太多,勸人及時行樂。上片說光陰荏苒,人生苦短,偏偏又聚少離多。下片承上離別意,體現了詞人把握當前、享有生活,超脫愁苦的生活態度。全詞格調雖然沉郁,但取景甚大,氣象宏闊,且具有一種溫婉的氣象,語言清麗,頗堪玩味。
近代詞學家趙尊岳《珠玉詞選評》:此詞感慨特深,堂廡更大,忽爾拓之使遠,又復收之使近,誠有抝鐵為枝之幻。亦惟如此,始益見其沉郁。
13.《采桑子·時光只解催人老》
時光只解催人老,不信多情,
長恨離亭,淚滴春衫酒易醒。
梧桐昨夜西風急,淡月朧明,
好夢頻驚,何處高樓雁一聲?
此詞以情感曲折細膩見長,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構思有別?!皶r間”句與“離亭”匈,將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,于是,“長恨”便通過小小“淚滴”形象地折射出來。短短四句勝過萬語千言。下片只用“西風”、“淡月”便勾劃出秋夜的凄清。在此無可奈何之際,離婦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給迷蒙的夢境。然而一聲雁唳,卻又將她從夢中喚醒,無情的現實更增添雁歸而人未歸的失落與惆悵。盡管如此,凄涼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種樂觀的希望。溫潤秀潔,境象高遠,頗能引發讀者的遐想。
14.《踏莎行·碧海無波》
碧海無波,瑤臺有路,思量便合雙飛去。
當時輕別意中人,山長水遠知何處。
綺席凝塵,香閨掩霧,紅箋小字憑誰附?
高樓目盡欲黃昏,梧桐葉上蕭蕭雨。
此詞寫離愁別恨,作者回憶了過去的離別之景,表達了對閨中人的牽掛,凄哀婉轉。全詞從內心的懊悔和近癡的行動來表現深情,風格深婉含蓄,不脫大晏詞風,而結筆蘊藉,神韻高遠,堪稱佳作。
唐圭璋《全宋詞》:“文章贍麗,應用不窮,閑雅有情思”。
15.《蝶戀花·簾幕風輕雙語燕》
簾幕風輕雙語燕。
醉后醒來,柳絮飛撩亂。
心事一春猶未見,余花落盡青苔院。
百尺朱樓閑倚遍。
薄雨濃云,抵死遮人面。
消息未知歸早晚,斜陽只送平波遠。
這首詞寫的是暮春朱樓望歸人的生活小景。上片寫主人公午醉醒來、心事凝重。院內簾外風輕燕語、柳絮亂飛、花落青苔的暮春景象,反襯出人的孤寂。下片承上寫主人公心潮難平、倚樓望遠。全詞按照時間順序,由午到晚,融情入景,情景交錯。
(明)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:“斜陽只送平波遠”,又“春來依舊生芳草”,淡語之有致者也。
16.《木蘭花·池塘水綠風微暖》
池塘水綠風微暖,記得玉真初見面。
重頭歌韻響琤琮,入破舞腰紅亂旋。
玉鉤闌下香階畔,醉后不知斜日晚。
當時共我賞花人,點檢如今無一半。

這首詞上下兩片對照來寫,以上闋場面之熱烈,反襯下闋之凄情,懷舊之情一覽無遺。這首詞寫作者在池塘舊地回憶往昔初識佳人。開頭兩句與結尾兩句為今日情事,中間四句為憶舊。綠水池塘,微風送暖,牽動詞人對往昔的回憶。當時詞人與玉真初次相見,歌舞之情難禁,掐指細數當時與之一起在這兒賞花行樂的人,如今舊友零落過半,自己唯借酒消愁。結句由虛入實,感情沉著,情韻杳渺。表現出詞人博愛的胸襟,透露出對人生無常的傷感。
張宗橚《詞林記事》:東坡詩“尊前點檢幾人非”,與此詞結句同意。往事關心,人生如夢,每讀一過,不禁惘然。